1. <pre id="0o88l"></pre>
        <table id="0o88l"></table>

          <acronym id="0o88l"><strong id="0o88l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          活動集錦
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 > 活動集錦

            磴山風景區

            詳細介紹:

            磴山位于日照市區西南30公里嵐山區虎山鎮境內,距嵐山港15公里,是古海曲八景之一——“磴山春曉”所在地,被稱為“人間仙境”。從遠處望去,但見一座翠屏式山脈,驀地突起于近海平原之上,山上峭石詭奇怪異,山谷蒼郁幽深,加上博大的文化積淀,一卷瑰麗多姿的畫卷向世人展開。


              據《日照市志》地理環境篇載:“磴山,海拔358米,呈南北走向,山體以片麻花崗巖為主,主峰大旺山410米!庇捎诘靥幒Q蠹撅L區,加上巖石較堅硬,日久年長的流水侵蝕、下切和自然搬運,大大小小90多座山峰下,分布著眾多的峭澗、深潭和巖上小溪,玉線掛珠,絲絲不斷的瀑布,波濤層涌,郁郁蔥蔥的竹林、松林,形成了美不勝舉的絕妙奇觀。


              磴山南側有一險峰,狀若老虎仰天長嘯,人們稱它為虎嘯峰。峰下三面皆為連片陡峭光滑巖石,稱為跌驢板,傳說張果老的座騎在此摔死,故有此名。在虎嘯峰下偏東側,有一深為50多米,長200多米的大裂谷稱為龍潭,潭水碧綠甘冽,上有一線天瀑布也叫虎龍澗。沿山間古道攀緣而上,但見條條石階或草叢中延伸,或在涓涓小溪上穿越,或在巖壁間回環旋繞,陡直而又險峻。古人曾以此為題,出一上聯“登磴山石登,步步登高”廣征天下雅儒學士以求下聯,至今還沒有人對上。


              往上過抗倭石門,但見沿山勢走向而建的山寨城墻蜿蜒起伏環繞著磴山,據傳山寨始建元朝初年或更早,石砌的墻體總長超過三十余華里,大部分仍保存完好,垛口、寨門的遺址仍清晰可見。從寨門處向西北爬上盤龍古道,可見掩藏在樹叢中的大王廟,再往西去就是著名的深山城郭“磴山寺”了。磴山寺原名叫登云寺,傳為宋代以前所建,山因寺得名磴山,后來重建曰紅云寺,又叫磴山寺。磴山寺建于天然巨石之下,四面環山,如今尚有圍墻殿壁,從其輪廓依然可見當年之宏偉氣勢,寺院分前殿、中殿和后殿。


              前殿塑有四大天王,正堂懸書“國泰民安”四個大字,門前有對聯曰“世外憑臨三面環山一面水,云中結構三分人力七分天”。院內東西廂房為游人僧眾住舍,有兩幅頗耐人尋味的對聯,一幅是“山郭容我靜,名利任人忙!绷硪环恰扒嗌街,綠水之長,豈必佛方開笑口;徐行不困,穩地不跌,無妨人自縱心游!绷壥A的門前,有一長方形魚池,清澈見底,冬不結冰,暑不顯熱,游魚或聚散、或跳躍、或追戲,其樂自如。池旁翠竹花草,艷麗悅目,與魚兒相映成趣,人稱“仙人橋”。有游人書聯:“鳥識玄機,銜得春來花上弄;魚穿地脈,肥將日間水邊吞!


              中殿塑老佛爺,正堂懸書“風調雨順”橫匾,殿門書“日月同懸紅云寺,風雨常護山中城”的對聯。


              后殿塑準提菩薩,下堂上方懸書“心同日月”四個大字的橫匾,殿門書有“從生善惡來眼底,八方憂樂注心頭”的對聯。院內有一井叫“陰陽井”,為海曲名井之一,井下有兩個泉眼,一個出清水,一個出白氣泡,澇不見多,旱不見少,冬暖夏冽,清爽適口。


              山門外東南十幾米處天然石板上立一石碑,高1.9米,寬0.9米,正面有清康熙十二年邑人進士丁 撰文的《創建鄧山寺碑記》,背面是“創建磴山寺善信結社”(捐款建廟人的姓名)。東側有丁艮善七律一首:


               溪轉峰回隱一方,杖藜忽入白云鄉。

               青山萬重如城廓,綠竹千叢護法王。

               日暮鴉啼巢古木,春深花落滿禪床。

               襦尊選勝忘晨夕,盡道僧家歲月長。


              西側是文簡先生游磴山詩二首。其一是:


               藥蘭偏向懸崖置,竹圃斜通曲徑開。

               薄幕不勞如意榻,東峰目上好銜杯。


              其二是:


               少年猶記涉崔嵬,廿載登臨又一回。

               風送松聲天半落,云拖山色座中來。


              在寺東40米處,有六角形石塔,塔南面書有“開山前庵和尚塔”,為弟子立明所立。


              磴山西峰峰下有處勒于天然巖石上的石刻,是明朝兵部員外郎、河北容城人楊繼盛游磴山夜宿王家店時,書贈店主王家瑞的詩,據《明史》載:楊繼盛,號椒山,曾上書權相嚴嵩十大罪狀,被貶,下獄死。楊繼盛住王家店時,留有“世族由來同謝府,明臣雖此居椒山”的書箋。清代著名學者、書法家許瀚在磴山游居時,傾慕楊繼盛的名節和對楊詩的共鳴,遂將楊繼盛的詩書成,由其學生丁艮善勒石于此,詩曰:“羨君堪作王家瑞,愧我徒為食祿臣,不是未酬憂國恨,愿披蓑笠結東鄰!贝缴交漫春澆時,再品此碑貼,讓人對今天的美好生活愈加珍惜。


              寺北山凹名曰“二百頂子”。此處一座古墓早已坍落于雜草之中。沿二百頂子北去,登磴山主峰峰頂,北側的百丈崖、閻王鼻子給人以悚然眩目之感,轉而環顧東、南、西三面群山,大有“一覽眾山小”的偉岸氣勢,極目東眺,碧海與藍天交融處,偶見漁船游動,沿海防護林如綠色長城,橫亙岸邊。這磴山山脈形似變月,兩尖角直 插海灘,與奎山、阿掖山成品字形,拱衛在黃海之濱。


              在磴山東側,有一座突兀的小山,叫石鼓山,因山半崖有一巨石,高約5米,頂面平坦,有十幾平方米,兩端各有一大石塊立于頂上,中間石縫中夾一石,人站在其上,兩腳用力擺動搖晃,巖石相撞,發現轟天巨響,鳴若鼓聲,山谷回應,石鼓之名由此得來。此處還有一獨特現象,石鼓山下的青蛙不會叫,每到夏天別處蛙聲陣陣,唯獨此處沒有蛙鳴之聲。旁邊石縫中也還有一石,若搖動可發出如銅鑼之音,不過此處已被碎石卡住,早就聽不到銅鑼之音了。


              磴山有72泉108景,還有面積達1000多畝的竹林。


              歷代文人贊譽磴山的詩作有十幾首。錄其三首:


              清人丁泰(字來公,號洛湄,1628-1680年)《游磴山》詩一首:


              鳥道崎嶇策小筇,薛蘿深處覓仙蹤。

              層巒隱現山藏寺,遠樹迷離到雨峰。

              野鳥常驚黃葉落,樵蹊時破白云封。

              翠微如隔人間世,靈異探來處處逢。


              清代學者丁時(字及庵,另字憶慈,號純齋,1634-1698年)《游磴山》詩一首:


               買山夙有道林癡,爭奈此山價不貲。

              泉自竹間流出韻,月從松外照來遲。

              閑云護榻僧高臥,小徑穿林客欲迷。

              囊底無錢堪一笑,愛山何計使山知。


              清代學者牟世顯《道中望磴山》詩一首:


               翠疊峰無數,南來樹作屏。

              日光寒色秀,秋影透空云。

              每欲孤懷往,將摩一色青。

              云霄欣有路,梯磴摘天星。


              磴山山下有一個建于1959年,可蓄水100多萬立方的人工湖,湖因山而靈,山因水而秀,磴山秀姿美景倒映湖中,碧水青山相映成趣。


            發表日期:2018/12/20  瀏覽次數:10158
            91视频网站_免费黄色_国产乱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